


推荐 | 蔡咏先生新书《实践的回眸:证券公司、资本市场及文化建设》出版,王巍创始会长倾力作序

序言
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
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2020年6月
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的创立算起,已经30年了。尽管仍然脆弱青涩,但一代证券人走过了西方百年多的历程,而且引领着一个资本大国的金融主脉,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应该算是一个奇迹。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人,回首当年,都有一番骄傲与惆怅。我是1992年同时参加了源于民间的“联办”(中国证券市场联合设计办公室)和领命于政府组建的“中国南方证券”这两个机构的运作;蔡咏先生1993年初从美国回来后则以大学老师的身份参与了“安徽国投”的经营管理和“国元证券”的发起设立。风雨同舟20多年后,我们又汇合在全联并购公会这个平台上,锲而不舍,老骥伏枥,他依旧殚精竭虑地参与市场的培训、研究和服务,向年轻人学习,为他们摇旗呐喊鸣锣开道。翻阅蔡咏先生的这本著述,内心很有感触。
历史记忆: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是多元多层次的爆发性成长,只有一个面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方向,并无具体路径指南。这就给了各路豪杰八仙过海的机遇,也是无数创新的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个努力的参与者都对今天的成就做了独特的贡献,同样,也需要接受当下和未来者的苛求。在强大统一的主流传媒上,监管部门的意志与手段往往成为仅存的历史记忆,许多鲜活观念和创新技巧被掩盖在冰层之下。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先生2008年出版的《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一书应是扛鼎之作,但在当下权高位重的专业人士则很少动笔了。蔡咏先生算是资本市场圈里的常青藤人物,有梳理观念的能力和条件,也有操作实务的功夫和技巧,非常难得。这本著述以及他在2015年5月间出版的《实践的眼睛:证券公司与资本市场研究》一书算是开了好头,期待再接再厉,为我们留下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珍贵记忆。
融会贯通:学术之人常常不屑于运作细节,除了纵情于天马行空且难于被证实或证伪的精神快感之外,应对专业人士的复杂协调与面对决策的担当才是真正的难处。说到底,处理资本市场上的技术细节,需要知人善任,大刀阔斧的抉择和调动所有的政策与人脉资源。同理,沉湎于屏幕图表,利息计算和技术创新的大批一线专业人士又往往轻视羽扇纶巾的清谈或高层的政治权术,不善于理解协调和妥协,逞一时一地之快,无法把握大势。蔡咏先生身为学者、策士和实践者,从底层起步,历经坎坷与磨砺,把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券商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大券商,自有其独到功力。透过他的文字,可以体验和理解其应对环境变化的用心和方法,这是一种中肯的学习体验。
价值观:中国资本市场的创建与发展是在疾风暴雨般的赶超心态中前行的,与整个中国经济初期的野蛮生长状态息息相关,赚钱与成功便是一切,可以牺牲许多东西,包括道德、立场和原则,这与早期西方资本市场发展并无差别。我入道以来,看到太多周边非常出色的朋友或同事获得了一时的成就,却失去了友情、健康、家庭,甚至自己的自由,令人扼腕叹息。推动文明进步必须有远大而健康的价值观,善良、人道、自由和博爱是永恒的旋律,财富更会弘扬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这一代人所谓的成功有价值观缺失的代价,新一代人成长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下,有自我选择的机会和能力,价值观的培育就成了核心要素。蔡咏先生在书中呼吁强调的职业道德和证券行业文化建设正是如此,这也是基于他徽商基因中的儒家名士气质。
一本文集当然是一个人心血和经验的凝聚,更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侧影,这本书可以是观察资本市场过去这代人的一个重要窗口。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