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专访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绿色信息披露、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货币政策等问题接受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绿色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金融体系可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推出了哪些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转型?

易纲:央行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和积极作用,对此国际社会已有共识。
记者:人民银行在完善绿色信息披露、防止造假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记者:人民银行一直通过多边和双边平台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人民银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易纲:在国际领域,人民银行与各方一道,积极引导市场资金支持气候变化应对。
一是联席牵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2021年初,G20恢复设立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任联合主席,牵头制定完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成为国际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指引。今年,我们的重点是推动制定转型金融框架,引导市场资金支持高排放行业稳妥有序地实现低碳转型。
二是与欧方推进绿色金融分类标准趋同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起,人民银行与欧委会开展中欧绿色分类标准比对,并于2021年11月发布《共同分类目录》,提出了中欧各自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共同认可、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55项经济活动清单。今年6月3日,人民银行和欧委会发布了《共同分类目录》的更新版,增补了17项经济活动。中欧率先推动双方绿色分类标准可比、互通,有利于引导跨境绿色资金流动。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已发行了《共同分类目录》贴标绿色债券,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发布的绿色金融分类目录也参考了《共同分类目录》。
三是以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一带一路”。2019年人民银行指导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GIP对绿色投资提出七条原则。截至2022年5月,GIP成员规模扩大到41家签署机构以及14家支持机构。
此外,人民银行还同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标准。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更好地服务我自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记者:近期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人民币出现一定贬值。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如何?将在支持全国经济复苏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人民银行官网相关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