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桌对话:科技创新与智造中国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2024年11月9日,以“科技创新与上市公司价值投资”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在苏州圆满举办。本届年会由苏州基金博物馆主办,全联并购公会、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协办,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支持。苏州市政府领导、苏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莅会,业界顶级并购与基金机构的近三百位观众出席线下参会交流。年会当日,官方媒体及新浪财经、金融投资报、大河财立方等财经媒体进行联合直播,近200万人次在线观看。
本届年会专业人士云集,苏州市原常务副市长、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会长曹福龙,苏州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苏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曹晔,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童玉龙,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上海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上海国投副董事长、原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浦发银行原董事长郑杨,著名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赵万利,爱康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总经理李伏京,全联并购公会副会长、金融博物馆馆长渔童等重磅嘉宾齐聚一堂,共话主旨议题。年会上午由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常委、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主持。

围绕主旨议题,本届年会上进行了四场不同主题的圆桌对话。二十余位来自金融、科技、银行、基金、证券、财富管理等领域的产业领袖、行业精英参与该环节讨论。年会下午由金融博物馆华东区负责人唐蔚主持。

▲ 金融博物馆华东区负责人
唐蔚先生
11月9日下午,国浩律所合伙人、2024并购交易师获奖人董亮主持了第三场圆桌对话,海创汇科技创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文,裕太微电子董事会秘书王文倩,孤波半导体科技CEO何为,苏州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宇,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峰同台交流。
结合当前最新政策、社会热点,以及电子信息产业、航天科技、数字科技、能源科技、创业科技等行业动态,本场圆桌对话聚焦“科技创新与智造中国”,邀请多位深耕不同行业、有着丰富经验的嘉宾充分交流,相互启发。

▲ 对话嘉宾由左至右依次为:
董亮、刘长文、王文倩、何为、王宇、张峰

圆桌对话主持人

▲ 董亮先生主持
我是国浩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的董亮,主管事务所的跨境交易部门,从业将近20年。并购基金年会是国内并购领域类似于奥斯卡一样的盛典,特别感谢唐馆长和并购基金年会,邀请我来作为嘉宾主持。创新其实代表一种变革,变革核心的内驱动力就来自于科技,中国的智造不但已经脱离了传统概念当中的制造,开始更多的带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各种新的技术,相信中国智造一定会给大家更多的惊喜。同时,我也想和大家共同为中国摇旗,为中国呐喊,相信中国。
对话嘉宾 · 精彩观点

▲ 刘长文先生阐述观点
“
“让投资人释放精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
投资项目上,将人工智能和业务相结合,
生成新的模式,提高效率。”
我们海创汇作为海尔集团的一个创业投资孵化平台,主要做创业投资和创业加速服务,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能源经济,重点关注跟智能制造相关的产业,为集团未来发展打造新的曲线、新的产业。我们从资金、产业优势、创业科技三个方面对企业赋能,截至目前已经有12家公司成功上市。围绕科技怎么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我们探索了很多年。从实践结果来看,分为几方面:第一,科技最终还是要应用到产品和服务当中。科技创新在制造方面应该服从于产业,科技要用到核心的产品和技术上。第二,通过科技来改变制造的过程。传统的大规模制造会带来库存问题,而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就是解决库存,用科技来帮助企业转型成个性化定制。第三,现在的科技核心要围绕人工智能。我们为早期创投公司的投资人提供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筛选掉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创业项目,让投资人释放精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上,将人工智能和业务相结合,生成新的模式,提高效率。

▲ 王文倩女士阐述观点
“
“做正确的事,找正确的人,
是资源匹配里很重要的一点。”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整个国家大的话题,目标是为了实现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科技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进阶的、阶段性的东西。首先,我们要实现国产替代的概念,先要找到国内空白的技术,找到之后去调研市场整体规模,找到最急于突破的要素,这是我们公司在成立以及逐步发展中的第一个切入点。第二个切入点是找到大的合作伙伴,来推动进行整体技术的升级。我们要看更广泛的应用市场是否有更多机会,一些更细分领域是否会有更多市场机遇存在。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继续探索什么东西能够引领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真正能往上走一步,实现中国的科技创新突破。同时还需要所有的科技团队,带着坚定的情怀往前走,这样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在我看来,科技创新和中国智造对于整个中国的技术路线发展是必然的,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我们是非上市公司时,自由度很广泛,很多决策变化很快;上市以后,我们面对的就不只是客户或投资人,更多的是公众和监管,能否做到长期的、可持续的、合规的赚钱是上市公司的底线。现在这个时代,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当你的公司沉浸在一个垂直领域时,信息其实是受限的,需要大家互相火花碰撞。做正确的事,找正确的人,是我们现在资源匹配里很重要的一点。希望大家万众一心,我们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国,最终能够引领全球。

▲ 何为女士阐述观点
“
“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客户、市场来验证,
我们因为碰撞而产生出新的竞争力。”
孤波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半导体创业公司,我们根据数字化潮流,定义了新的赛道来做产品,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没有对标的产品。我们从创造需求开始做,经历了从创造需求到定义产品,再到客户落地这样一整个过程。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拆解一个大的软件平台,把模块拿出来去做一些比较小的工具,这些工具更符合国内现阶段客户的需求,从而形成商业闭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客户、市场来验证我们的创新是对的。我们的梦想没有变,要去做提升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事业。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要很清楚的去克服太远的、长期的目标所带来的经济上、资金上的压力,要在客户需求之间做好平衡。我们算是一个跨界的企业,研发团队都来源于互联网,产品团队都来源于半导体背景,互联网方式是通过快速迭代来满足客户需求,半导体则是要一次就做对。如何能把这两种不同基因结合在一起,既能做到像互联网公司那样敏捷,又能像半导体公司那样思考。在过程中,我们因为碰撞而产生出新的竞争力,也很好地平衡了中间不一样的地方,最后给客户提供了既有创新性,又能解决半导体实际痛点的产品。我们做芯片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需要大家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更加有耐心,尤其是投资人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来支持我们。

▲ 王宇先生阐述观点
“
“要站在技术的角度,将商业航天最顶尖
技术实现商业化,能够用之于民,能够
为实体经济服务。”
我们吉天星舟具备完整的从传统的航天光学载荷的研发、设计、生产到试验的商业化链条以及批量化的交付能力。做科研,第一考虑的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以及技术本身的难点和痛点,再组织科学人才来集中攻关。第二考虑的是技术本身在迭代过程中需要的资源配合,以及未来可能付出的代价。第三考虑的是经济成本和下游的应用。作为企业,首先要考虑能不能通过技术的进步,来降低应用端的使用成本,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我所付出的成本,最后能不能让终端的应用端所接受,能不能为下游的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第三,在没有盈利之前,现有的融资、资金链是否足以支撑我最后能够完成技术的突破创新,再到应用阶段实现商业化的闭环。在经历一段商业化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市场需要太多很尖端的技术,我们总是希望把最好的技术推向市场,让大家能够用得到,能够看到我们的技术进步为下游的生产力实实在在提高了效率。我们集中精力把下游的应用进一步打通,聚焦核心,聚焦细分,最后能够在某一个点上做到突破以后,再以点带面,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作为商业航天的一家公司,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其中的一员,一定要站在技术的角度,将商业航天里最顶尖的这些技术实现商业化,能够用之于民,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一旦这个环节打通以后,中国商业航天大有可为。

▲ 张峰先生阐述观点
“
“提供一个全方位生态圈的服务,
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应运而生,也是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他们有很多科技载体,我们也想做这样一个平台。建立以后,我们也是不断开发自己的科技载体,不断引进一些科技项目。2006年,我们聚焦于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这个方向。2016年,随着人工智能前景逐渐清晰,我们开始围绕这个大的产业去发展。经过二十年的培育,我们孵化了5000家企业,在我们园区内目前还有700家,现在主要是几个赛道:IC设计、无人驾驶、工业软件,还有ITBT,AI+医药这个大方向。我们非常幸运地看到,过去二十年从我们科技园走出来了21家上市公司。在对这些企业的服务上,我们几乎提供了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需要的从载体到投融资,再到商业路演的所有服务和资源。企业到我们科技园来以后,我们有专业的服务团队提供政策申请和品宣推广服务。应该说,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全方位生态圈的服务。现在中国企业出海的需求旺盛,我们公司内部还专门成立跨境投资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 以上嘉宾观点整理自年会速记
更多嘉宾观点,敬请关注
“全联并购公会”公众号的后续推送
圆桌对话:新质驱动力与价值投资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张黎刚:促进健康老龄化,打造康养新模式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韦青:其命维新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朱嘉明:AI改变科技创新模式、重塑经济形态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王洪章:耐心资本更有效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屠光绍:发挥并购在提升资本市场科技含量中的重要作用——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童玉龙副主任发表致辞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郑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曹晔局长发表致辞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孙念瑞副会长发表致辞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王巍:激活并购市场的民间建议 | 第十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精彩回顾
重磅嘉宾齐聚中国并购基金年会,共研科技创新与上市公司价值投资
2023(第二十届)中国并购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并购基金年会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230余家理事会员和4000余名联系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数字经济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21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