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黄奇帆: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金融史》采选

2025-09-08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024

本文系2010年1月黄奇帆先生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的演讲词。标题源于2009年9月与友人讨论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时,由“世界是平的”“地球是圆的”引申出“企业、产业链可重组”乃至“世界是可以重组的”概念。金融危机中,世界借重组脱困;危机后,更需以重组思维抓机遇。

撰文 |  黄奇帆

重庆市原市长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常务副主席


以下内容发表在《金融史》第4期

 —— 【金融观点与事件】专栏 ——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 关于重组方法论的若干思考


在工作与发展中,我们常遇困难、瓶颈乃至危机。若能用重组思维化解困境,实乃幸事。人生与事业就在不断重组、解决难题中起伏,奏响生命乐章。我50余载工作中,参与或主导了上海本地股重组、工业振兴、浦东开发及重庆经济社会改革等一系列重组,深刻领悟其真谛与妙趣:真谛是资源优化配置,妙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组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智慧、思维张力与经验的累积,也是管理者心路历程中愉悦的篇章。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重组”二字奇妙。“千里为重”,含空间转换与历史邃远之意;“组”,“糸”指丝绳,“且”为加力,寓意抓主干、理乱麻。二字结合,即站在历史与战略高度,抓问题主线,对事物要素重排组合,形成最优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切事物皆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应从事物内部及与他事物的关系研究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以此理解重组,即通过改变事物联系与运行条件,优化内部结构,使运动方式与轨迹向理想目标转化。


无论从词源还是哲学角度,重组都是广泛适用的概念,万事万物皆可重组。


深化改革离不开重组。改革的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实则,改革是体制、机制、制度的重组,重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二者异曲同工。在转型时代,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新矛盾、实现预期目标,都需用重组思维调整边界条件,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协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离不开重组。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本质是通过经济要素、创新驱动、资产与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等的运作,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功能最大化。这包含资产重组、组织重组、管理重组等,目的是达成“1+1>2”或“5-2>3”的效果。人类生产及生活各领域,都涉及重组,大千世界,没有不可重组之物。 重组路径与方式多样,关键是把握规律,明确目的、条件、方法与注意事项。


重组的五种目的


日常事务多可按常规处理,无需重组。为重组而重组是自寻烦恼,重组历来以问题为导向,有明确目的,主要在五种情况启动


一是实现超常规发展。企业要快速扩规模、占市场、抓机遇,地方要加快发展、弯道超车,常规方法往往行不通,需用重组推动。


二是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若问题长期存在且未解决,在传统框架内必然无解,需用重组破解。


三是解决广泛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若常规方法无效,需用独特重组思维解决。


四是应对爆发性危机性冲撞性问题。新形势下求突破、保竞争力,不能墨守成规,尤其金融危机时,需靠重组脱困抓机遇。


五是适应新政策新制度新环境。如经济全球化让资源配置超越国界,地方要分享红利,需用重组思维在全球优化资源,提质量、促可持续发展。


重组涉及五种制度条件


资产重组、资本重组及投融资体制改革,都关联市场微观与宏观制度。从微观到宏观,市场制度可概括为五个层次:


第一微观制度。涉及工商与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等,体现为内部管理控制与企业产权,各类企业都涉及。


第二投融资体制中的投资管理制度与控制制度。计划经济时项目全由国家审批,改革开放后逐步调整,部分项目由企业自主,但国家有监管约束制度。


第三金融监管制度。重组伴随资本流动,国家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上市公司分别监管,而重组涉及多市场穿透叠加,需综合监管。


第四宏观调控制度。市场经济有局限,国家会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干预市场难及或引发不公之处,重组与此制度紧密相关。


第五跨国重组需考虑各国上述四层经济制度,及国与国法律、文化差异。


推进重组的五种方法


遇上述需重组的情况,可从五方面找解决方案


第一边界调整法企业在特定边界条件下运行,调整边界可改变运营环境,实现优劣转换。如20世纪90年代前,国企普遍高负债、多冗员、负担重,经营困难。90年代后的国企改革,多通过关闭破产、核销坏账、债转股、下岗再就业、剥离社会职能等调整边界,让企业重焕活力,优秀企业得以脱颖而出。


第二源优化配置法。按市场原则重新配置资源,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增加收益。近20年全球经济跨国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组整合,既有企业业务流程水平整合(外包各环节,体现横向合作或分工),也有产业链垂直整合(体现纵向合作或并购)。跨国公司借此形成产业链集群化、供应链系统化、价值链枢纽化特征,成为现代大产业标志。 此法也适用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上市、垃圾股重组、集团联合等,核心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实现多赢。


第三利益分配法。即调整利益分配方式或比例进行重组,提高效率。打破原有分配格局,形成新格局,以整合资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第四结构调整法。改革企业或系统内部体制结构,包括合并分立、层级压缩,目的是让资源向优秀企业、资金向优秀产品、资本向优秀企业家集中,减少内耗与“出血点”,提高效益。


第五管理政策调整法。如调整不适岗管理层,起用懂市场、善管理的人才,更新管理方法;或出台新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促企业高效规范运行。


重组的五个注意事项


无论何种情况、用何种方法,都要把握五个要点


其一不搞民粹主义”。重组是管理者的事,是有权力、资源、资金、实力的管理者间的默契行动,资源优化配置由相关管理者共同决策。


其二把握时机。某一时点重组可能成功且成本低,换一时点可能成本翻倍甚至失败,需择机而行、果断处置。


其三照顾多方利益实现多赢。我在ST企业重组中提出“四边形法则”,涉及原大股东、新战略投资者、散户股民、债权人四方,需利益互补、共赢:不让战略投资者承担全部坏账,不让银行消化所有赖账,不欺负股民,也不让原大股东净身出户,核心是调动各方积极性。


其四合法合规阳光作业。要合乎法律、市场规则与社会公共利益,不能搞阴谋诡计、损人利己。


其五量力而行。有10元能力,可拿3元重组;若投入全部老本,甚至高杠杆、高负债重组,会得不偿失,引发新问题甚至债务危机,需冷静审时度势。


重组者需具备的五大素质


要熟练运用重组法则,重组推动者需具备五大素质


一是善于融会贯通知识。需有全面知识体系,懂世界现象内在逻辑,经案例训练而非死记硬背。重组无固定框架,案例是为启发思路。如攻读MBA,需讨论大量案例以灵活思考,遇问题时不拘泥案例,据实际想最优方法并预防后遗症。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重组亦如此。



二是善于化繁为简。“大道至简”,把复杂问题拆分为简单问题,逐一解决后叠加,互为前提。但简单化不能违反规则。 如银行重组,若将资本金充足、不良资产处理、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问题混为一谈,会无从下手。因不良资产不处理,资本金算不清,战略投资者不会来;资本金不到位,不良资产处理也难。而资本金到位后,存贷规模可扩大,不良资产占比下降,信用优化。故需分解问题,逐一解决再整合,避免将问题复杂化。


三是善于运用国家政策。要把国家法律制度、市场规则用足、用好、用活。规则如万花筒,组合方式不同,效果各异。 如股权分置改革,不能脱离国家十几条上市公司政策空谈。需理清股改前后的制度、工具,据实际提方案,力争实现股改后企业发展更好、总市值不低于此前、业务管理更有前景,这与政策工具运用密切相关。


四是善于利用身边资源。重组要从身边做起,基于解决问题。身边常有资源、信息与关键因素,需独具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调整边界条件,抓关键环节,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效用最大化。重组不靠外力与运气,靠管理者的系统思维、正确判断与有效决策。


五是善于把握底线思维不留后遗症。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解决一个问题又引发更大问题;不把当前问题推给未来,引发更严重危机;不以邻为壑,不转嫁问题。 如2000年美国将房地产问题贷款重组为次级债,引发2008年次债危机;为解金融危机,美国大量财政透支又引发2010年政府债务危机,这些都是反面教材。


总之,以重组、整合心态面对重大问题,解决难题后常能“柳暗花明”。重组的最高境界,是将中央政策、法律限制、可用杠杆资源、民众接受条件内化于心,在框架内自由组合却“随心所欲不逾矩”,如此方案方能获多方支持。


综上,重组的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体制机制创新,奥妙在“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企业家,掌握重组能增强运筹财富、摆脱危机的能力;对政府官员,掌握重组能提升服务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水平。


 ※ 本文内容整理自《重组与突破》的作者自序 










探索金融史的无尽奥秘,见证金融文明的持续发展。自2025年5月起,由金融博物馆主办的《金融史》电子汇编资料已上线四期,借助先进数字化平台优化阅读体验,面向公众提供免费阅读金融时报、金融投资报等行业知名媒体均对此发文推荐。


 扫码阅读《金融史》完整资料 



 点击画面观看《金融史》短视频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230余家理事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数字经济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21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作出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