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并购公会工作周报(第35期)

2020-06-12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128

2020年第35期

01

一周要闻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疫情影响叠加新增减税降费,今年基层市县财力将出现明显缺口。中央政府决定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基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上述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中央财政会同相关部门强化管理。省级政府要当好“过路财神”,同时不做“甩手掌柜”。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明确了直达基层市县2万亿元的用途:即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澎湃新闻)
 
【发改委:海南自贸港与香港互补大于竞争】
6月8日,国新办就《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香港的地位不同,重点发展的产业也不同,互补大于竞争,不会对香港造成冲击。下一步,在建设自贸港的过程中,将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证券时报)
 
【国新办: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这一白皮书是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的重要文献,约3.7万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白皮书强调,面对未知病毒突然袭击,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国之力,快速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政府网)
 
【市场监管总局:加大涉企违规收费行为查处力度】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加大对涉企违规收费行为查处力度。
  通知指出,疫情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各地、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大力查处涉企违规收费行为,坚决防止乱收费为企业“雪上加霜”,为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驾护航。通知强调,企业可以通过12315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违规收费线索,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法查处,并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典型违规收费问题公开曝光。(经济参考报)
 
【海关总署:5月出口增长1.4% 进出口回暖预期升温】
6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和前四个月持平。其中,5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增长1.4%;进口1.01万亿元,下降12.7%;贸易顺差4427.5亿元,增加60.6%。分析认为,国内外积极因素正在积累,未来我国进出口回暖预期愈发明显。
从贸易主体来看,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1至5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44.3%,比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认为,在贸易主体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较强韧性。广大外贸企业在逆境中抓住了率先复工复产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全球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经济参考报)
 
【中国5G牌照发放一周年,已建成5G基站超25万个】
6月6日为中国5G牌照发放整一周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的5G基站超过25万个,有130款5G手机获得入网销售许可,5G终端连接数超过3600万。仅4月一个月,5G用户就增加了700多万。三大电信运营商表示,虽然一季度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5G的建设不仅没有延缓,在建网速度和发展规模上反而超出了预期。(央视)
 
【商务部: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渡难关】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张力在10日举行的商务部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国务院批准新设第五批跨境电商综试区,综试区范围增加至105个,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亮点。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渡难关、保市场、保订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网上办好第127届广交会,支持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积极扩大进口,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完成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任务。(上海证券报)
 
【《小店经济复苏大数据》:小商家交易增长510%】
6月8日微信支付发布最新小店经济复苏大数据。数据显示,全国小商家数5月环比1-2月增长2.36倍,交易总笔数5月环比1-2月增长5.1倍,交易金额增长近2倍。广州、重庆、深圳位列全国小商户复苏活跃城市前三位,成都、东莞、北京、佛山、郑州、上海、西安均入围小店复苏活跃城市Top10。(36氪)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 预计2022年前不会加息】
6月9日-10日美联储召开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会后,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不变。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不变,符合市场预期;将超额准备金率(IOER)维持在0.1%不变;宣布至少维持当前速度增持国债与MBS,以及大规模的隔夜回购操作。美联储加息路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预计将维持利率在当前水平直至2022年年底。(新浪财经)

【国际航协: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预计亏损843亿美元】
6月10日消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全球航空运输业财务预期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将亏损843亿美元,净利润率下降20.1%。全年收入预计为4190亿美元,比2019年收入下降50%。2021年,行业全年收入或可增至5980亿美元,亏损预计将减少至158亿美元。(央视)
 
【李兆前出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助力中国经济研讨会】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于2020年6月3日下午,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助力中国经济研讨会”。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主持会议。管清友、来有为、黄剑辉、滕泰、魏江、沈建光、李志起参加研讨。
李兆前表示,疫情发生以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作为全国工商联主管的研究机构,按照全国工商联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理事、会员围绕抗击疫情冲击,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研判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和企业发展趋势,破解经济下行压力和企业发展难题等,及时开展跟踪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成果,成为全国工商联报送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之一。这次组织研讨会,目的是分享疫情期间的研究成果,研判疫情防控下国内国际形势演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中华工商时报)
 
【全国工商联第七联系调研组启动山西联系调研活动】
近日,全国工商联第七联系调研组采取个别访谈、网络交流、视频联线等方式启动了山西省联系调研活动。调研围绕法治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和发展、法治民企建设、企业劳动关系及商会调解等专题展开。视频会上,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鲁勇出席并讲话,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立,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魏立华,山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刘海芸出席,全国工商联法律部部长白莲湘主持会议。鲁勇要求,调研组成员要努力做到“四个注重、四个力戒”,即:注重直接交流,力戒浮在表面;注重点面结合,力戒以偏概全;注重真心倾听,力戒主观臆断;注重互动交流,力戒无所作为。要以开展联系调研为抓手,搭好桥梁、做好纽带,共同为助力山西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做出积极贡献。(全国工商联)
(秘书处张菁搜集整理)

02

产经分析

管清友:趋势变了 适应收缩经济新常态

两会召开后,国内政策基本定调,明确不再有大水漫灌。疫情之后,这些新变化对经济发展、企业经营和二级市场投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经济的运行状态,第二是政策的变动趋势,第三是资产的轮动规律,第四是投资和企业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大势:不能低估疫情的冲击,未来一年大概率是W型
疫情是今年经济发展最大的外生变量,疫情之后关于经济的讨论就特别多。疫情爆发之初,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很多人其实是低估的,全球爆发之后,大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才逐渐看清了形势。实际上疫情本身可以用“千年未有之大危机”来形容,而且我们要根据疫情进行长期部署。
1)海外疫情进入平台期,国内防控进入常态化,要学会长期共存
短期来看,海外疫情基本见顶,虽然每日新增病例还在持续高位震荡、拉美和非洲疫情还处在爆发高峰期,但整体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之前最严重的美国拐点逐步显现,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更加明显,经济恢复速度还是很快的,PMI连续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有体制的优势。同时还要意识到只要全球还有一个国家没有把疫情控制住,疫情就不算结束。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可能未来我们会经常遇到一种情况,突然某个地方输入和本地新增病例,然后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隔离、中小学停学可能都再发生,大家要慢慢的习以为常。
现在大家都寄希望于疫苗,我也跟比较权威的生物医学专家探讨过这个问题。我问尽快把疫苗研发出来就能结束疫情了吗?他说恐怕很难,疫苗从研发到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要学会跟疫情长期共存,并且疫情直接会带来一些冲击和影响,也会加速很多中长期的趋势。
2)疫情带了很多直接和间接冲击,像沙子一样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摩擦力
这次疫情好像是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当中撒了一把沙子,而且这个沙子的颗粒还很大,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增大了,甚至会影响一些子系统和整个机器的运转,想要在短期之内完全消除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其实远没有结束,全球经济增速目标的下调也已是定论,并且现在很多国家还在致力于防范疫情,需要警惕疫情冲击出现的金融风险。
2020年我们已见证了成群来袭的黑天鹅,A股创下2008年以来单日暴跌记录、美股史无前例的十天四次熔断、油价暴跌甚至一度出现“负油价”、港股连跌史上第三次破净、阿根廷主权债务违约等,虽然最坏最恐慌的阶段已经过去,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局势还会延续。
另外也要关注由于经济变化而带来的产业变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疲软,再加上逆全球化影响,外贸出口行业的压力才刚刚开始。同时全球疫情扩散对产业链的冲击,特别对依赖海外核心设备及材料的半导体、计算机、汽车产业链影响最大。虽然美国制裁华为是单个事件,但需要关注其长远影响。无论是从企业还是投资的角度,都应该做好应对。
3)疫情之前很多趋势已经发生,疫情只是进一步加速
在疫情以前有一些趋势已经出现了,这是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疫情爆发后,这些趋势会对产业结构和未来经济的运行影响更大。
一是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一个重要关口,中美关系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进度。
二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老龄化的问题其实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但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老龄化并不是说一点点来的,它可能是突然到来的,这里面其实有我们称之为“人口塌陷”问题。1966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第一次人口高峰,大概有2.94亿人出生,这个群体会在未来五六年里逐步步入老龄化,大概有接近3亿人突然进入老龄化。其中的风险值得关注,尤其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几乎是没有办法来特地解决的。
三是地产逐渐饱和,进入存量分化时代。也是从黄金时代到白金时代,因为我们户均住房1.5套,已经达到了国际上先进水平,住房拥有率也高达了96%,远高于美国的63.7%,总量基本饱和,甚至是过剩的,存量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四是贫富差距凸显。最近总理讲的一个数据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6亿人月收入是不足一千块人民币的。从风险角度来讲,这意味着社会的内生性不稳定,美国现在的情况跟长期的贫富差距拉大是有关系的,同样也蕴藏着机遇,表明国内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下行市场会催生“独角兽”企业。
五是刺激政策空间有限。短期来看,政策刺激的空间其实是不大或者比较克制的。这一点总理也在“两会”期间进行了解释,我们之前也进行过预判。总理专门讲到产生泡沫以后有人会从中渔利,而且强调这一次转移支付直接给到企业,这也是为了避免金融空转,目前流动性先释放到金融机构的池子里,然后金融机构再到实体经济部门,这其中一定会出现传导不畅,造成金融空转。
4)经济底部基本确立,这一年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W型
一季度-6.8%的GDP增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数据,确实是“活久见”。当然,如果从全年情况来看,大概率出现W型走势,一季度负增长基本上确立了底部,探底已经完成。二、三季度随着宏观干预政策和刺激政策的推出,会有明显的数据反弹,四季度可能会出现反弹结束、萧条因素重回主导、小幅回落的情形,到明年一季度由于低基数效应可能又会再上来。

(二)政策展望:不要高估宽松的力度,整体偏宽松但会相对克制
每次危机都会引发了新一轮刺激政策,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所谓的危机。这一次和之前有些相同,短期来看,政策主基调肯定是偏宽松;但也有些不同,刺激力度肯定不会像之前那么大。
1)刺激政策几乎都是相同的路数,加大刺激力度成为必然
不难发现,每次危机之后,刺激政策几乎都是相同的路数,现在能用的政策工具基本上还是来自于传统凯恩斯主义,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的做法,刺激内容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先是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然后是刺激投资和消费,接着是刺激金融市场,最后就是市场化改革。
这次也不意外,中国经济再次面临内忧外患,加大刺激力度成为必然。这一点在327政治局会议之后进一步确认,以提出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为标志,刺激政策已经开始加速。从目前的政策走势来看,虽然这次不会完全使用过去的配方,但依然有着熟悉的味道。
2)货币宽松仍在进行中,下一步重点是宽信用,LPR和存款降息还会有
货币宽松其实是从2018年以来一直在做的,2018年4次定向降准,2019年2次定向降准2次全面降准,1年期LPR降息3次下调了16BP。2020年更是明显加速,至今已有2次定向降准1次全面降准,1年期LPR降息2次调降了30BP。相比2014的那轮的4次定向降准、4次全面降准和6次降息,降准的次数更多,降息更加科学精细。考虑到没有一次宽松会在半山腰结束,目前经济远没有企稳的信号,所以货币宽松还会继续发力,预计年内还有降准或定向降准2-3次共50个基点左右,LPR会下调3次左右共20-30个基点,存款降息25个基点左右。而且重点会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上,会有更多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
3)财政刺激力度不及从前,财政赤字货币化不太现实
积极财政是应对经济下行尤其是重大危机的重要着力点,比如1998年的特别国债,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2014年的数万亿PPP项目、产业基金,2018年以来的专项债扩容,会更加直接有效。这次也不例外,提高赤字率,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一个都没有少,但是两会给出3.6%的财政赤字率、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的专项债显然是低于很多人预期的。类财政宽松政策迟迟还未出台,后续专项金融债还会有,但不可能像2015年那么猛烈。很多人疑惑赤字率不可以搞到5%?特别国债为什么不发3-5万亿?总理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确实现在财政收支压力比较大,确实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而且后遗症太多。所以这次我们看到财政和类财政宽松比较节制,没有无底线放开。
另外,很多人建议应该财政赤字货币化,我觉得不太可行,央行放水,财政养鱼,两者不应越界,否则会滋生资产泡沫、导致通胀失控、损害纸币信用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会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不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反而会错失难得的窗口期。
4)羸弱的经济经不起大力度刺激,市场化改革才有长远意义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刺激,而是休养生息,“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因为羸弱的经济承受不起,而且仅靠放水并不能创造实体财富,不能有效刺激实体,最多是靠制造价格幻象来维持经济,并且会催生资产泡沫、加剧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不能高估中国出台常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力度和程度,真正对于中国有长远意义的一定是改革,再具象化一点就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传统经济学只讲三大要素,现在经济学讲五大要素,还有很多可以去撬动的领域,比如说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可以逐步放开管制,释放活力。对于中国,市场化改革是很难做的工作,但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能够释放出新一轮的增长潜能。日本和韩国的过去的经历对于中国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特别值得去借鉴和吸取,特别是生产要素改革。


(秘书处赵一阳搜集整理)




全联并购公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批复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设立于2004年9月,总部位于北京,业务主管部门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300余家机构会员和5000多名个人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区块链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等16个专业委员会,在大陆地区、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等19个省市、地区和国家建有工作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