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积极信号!10月消费等多项经济指标回暖,全年就业目标提前完成

2021-11-16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121

最新出炉的10月份工业增加值、消费等经济指标有所改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完成,表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发展韧性继续显现。


在国新办举行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还对当前市场上讨论较多的“滞涨”等热点问题予以回应。


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回暖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回暖,同比增速及两年平均增速均有所加快。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6%,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


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8%,与1-9月份持平。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3.8%,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从宏观指标看,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CPI同比上涨0.7%,都低于年度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连续6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付凌晖表示,“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继续显现,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加大,10月份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保持了恢复态势。”


关于“滞胀的表象”: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阶段性状况


近期市场对滞胀问题的讨论很多。对此,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进行了回应。


付凌晖指出,由于受到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这种情况是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从经济增长看,随着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逐步减弱,经济恢复态势在逐步显现。从10月份主要指标情况来看,生产和需求主要指标的两年平均增速,多数是有所回升的。同时,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在加大,部分能源产品供给偏紧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物价情况来看,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国内各方面加大增产增供的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PPI向CPI传导。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他说。


关于消费形势: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


从10月份来看,我国的消费恢复韧性继续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增速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


付凌晖认为,我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充足,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随着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


不过,他也提醒,目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一些接触型消费的制约作用还比较明显。


关于基建投资:专项债发行加快有利于基建投资增长


数据显示,前10个月,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长0.3%,比上月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目前来看还是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付凌晖指出,从下阶段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比较好的支撑。当前“十四五”规划一些重大项目在逐步落地,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进度也在加快,有利于相关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所以,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基础设施仍然会逐步提升。


关于房地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各部门在持续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房地产销售面积还在扩大,两年平均增长也还在增加,这样也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


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今年能否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


付凌晖回应称,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但总的来看,我国在一年多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控制疫情传播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会逐步减小对经济的影响。


“从下阶段来看,尽管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但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的态势有望保持。”他强调。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近150家机构会员和4000余名个人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区块链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19 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