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顶部固定

蔡咏:并购市场转型恰逢其时 | 2021年度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结果发布会

2022-07-05
新闻来源: 全联并购公会
查看次数:1148

2022年7月2日下午,由并购博物馆主办、全联并购公会支持的2021年度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结果正式揭幕。评选活动自2000年起,已连续举办21年。评选重点聚焦中国并购领域年度极具震撼力的热点事件和风云人物。评选结果以及其展现的并购行业发展趋势,备受业界和海内外经济界认可和关注,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并购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尚融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尉立东与会发表致辞,并购博物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大成律师所高级合伙人余承志揭晓评选名单。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全联并购公会常务副会长、国元证券原董事长蔡咏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联并购公会常务副会长、国元证券原董事长蔡咏以“并购市场转型恰逢其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全文实录如下: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并购博物馆和全联并购公会从2000年起就开始评选“十大并购事件”和“人物”,至今已有21个年头了,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也代表了公会及博物馆建立行业标准的技术能力。其中,仅在2020年度评选出来后,由于疫情原因,没有对外公开发布。该评选完全出于公益目的,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利益,所有参加评选的专家委员们均是无偿提供服务,精神可嘉,应该感谢他们多年来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同时,还有许多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此,我代表评选组主办方表示诚挚地感谢!

    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亮点频现、收获满满,诸如:新《证券法》正式实施;投资者保护翻开了新篇章;“注册制”稳步扩容实施;“科创板”硕果累累;“新三板”改革获得成功,北京证券交易所闪亮登场,截至目前已达100家上市挂牌公司;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也迈上了更高水平。作为国内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并购市场,整体的成交金额较上一年同比增长,但并购案件的数量较上一年却下降,持续了若干年的“并购金额”、“数量”、“单笔金额”三项统计数据齐升的势头在去年终于结束了,这表明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两年后,许多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劣势愈加突出,本应该在市场处于萧条下行中的并购“常态”却没有出现,整体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特征。此外还有,从交易金额占比看,去年中国并购市场占全球并购市场规模的比重也较上一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综合来看,2021年国内并购市场整体上是收缩的,相对往年显得较为“冷清”,直接影响来自于国内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往年并购的热点受到政策影响整体呈下降态势。

    从大的方面看,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科创板”的推出和北交所的设立,全市场推广实施“注册制”,使得IPO首发比较容易,并且相当一段时间IPO新发的估值越来越高,发行价格逐渐推高。例如,去年A股市场中,科创板首发平均市盈率已超过60倍左右,而创业板和主板也都接近或超过30倍,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一般都不超过15倍左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好的公司更愿意选择IPO首发,而不愿意进行并购交易,这应该是导致“冷清”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证券市场IPO市场实施“注册制”后,企业能否上市已交给证券交易所问讯,审核标准、方式及时间都有所改善,宽容度大幅提高。(科创板平均上会时间5.8个月)。但是,并购交易的审核仍然采用“原有”的方式,审核的时间平均来讲也比较冗长,且审核关注点更加严格。很顺利的话,一般也都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时间。

    第三,对并购资产标的审核中,经常提到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或者说“并购的资产是否增强了上市公司持续盈利的能力”的标准,市场上感觉到比较难以把握的。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43条中所要求的“三点”,即要关注“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监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很难说清楚,尤其是在疫情不断、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仁者见仁。

    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近期国内并购市场较为“冷清”,但我认为:对近期数量上“冷清”的并购市场也无需担忧!因为在这个阶段“转型”才应该成为今后国内并购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应该追求“数量”。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往后的竞争可能会更激烈,市场环境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但人们对于疫情过后经济恢复的“憧憬”是强烈的、执着的。

    并购市场“转型”会表现在以下三个方向:

    首先,并购方会大大地增加对“数字技术资产”的“青睐”和“偏好”,这已让多数企业家达成共识,从而推动未来有关数字资产并购交易数量的增加。同时,预计平均交易规模也会扩大。我们确信: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今后并购活动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数字化和技术资产的交易正在加速,一定会成为国内并购市场的热点。6月17日,全国“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规格的专题协商会在北京召开;2月份,作为中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10%。就在前几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又正式公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全力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按下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

    其次,今后的并购标的资产的“市场估值”会进一步分化,价格上会呈现“冰火两重天”,这是由于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资金高流动性及全球通胀加速,会继续推动并购重组的展开。由于充足的资本和大量私募并购基金的竞相交易,估值水平正在上升。新冠疫情使得网络技术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估值,不仅高科技行业是这样,其他与网络相关的传统行业也是如此。虽然较高的估值,通常意味着比较高的风险,让并购方做出更加谨慎的选择,但是今后的并购市场对优质资产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出价也会越来越高。资本市场投资者急切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对数字化的技术公司以及具有行业变革影响力公司的青睐,造成了他们不惜代价进行商业竞争,交易节奏也会随之加快。

    最后,由于全球对防止温室效应、气候变暖达成了共识,各国政府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已在逐步落实中。所以,碳排放的约束因素在促进全球并购重组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作用,市场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会逐步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对并购重组所带来的“双刃剑”作用。加之,在目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及创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的格局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内供应商面临着生存和成长的压力,而大型制造业公司正在考虑通过纵向的产业并购,扩大其在产业链中的份量及价值,这些也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国内并购市场中产业链的纵向并购会不断涌现、大幅增加。

    再从宏观上看,国内整体经济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首先,统筹疫情防控对社会经济稳增长的影响,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还无法做出合理的预测,这就给国内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诸如,地缘冲突加剧、全球通胀压力、粮食能源危机、中美间关系等),使得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第三,消费需求不足状况还会持续,仍看不到有改善的苗头。主要是疫情及信心不足对消费的打击很大,支出趋于谨慎,尤其是对一些长期的耐用品,比如汽车、住宅、居家装潢等。

    第四,由于市场预期尚未恢复。目前企业订单明显不足,受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并对未来预期带来很大影响,不少企业延缓、缩减扩产计划。造成新增就业岗位减少、裁员增多。眼下城镇调查失业率还在高位,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大。5月份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为18.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加上今年中大学毕业生1000多万人,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

    总结一下,从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也决定着国内并购市场未来“转型”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册制的全面铺开,三家证券交易所齐头并进,将会有大量企业上市,上市公司之间的“A收A”会越来越多。

    2. 证券市场“优胜劣汰”,退市已成为“常态化”,这为推动公司并购重组和行业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3. 外资进入股市的资金量逐渐增加,国际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和估值标准将会影响市场的价值,树立了客观的估值标杆。

    4. 资本市场法治化建设正在路上,法治化、规范化及“三公”水平比过去都强。

    5. 全社会直接融资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使间接融资占比优势下降,直接融资已成为企业财务筹资的主要考虑因素,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并购市场的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合适的环境,“转型”将会成为今后国内并购行业的热门话题。我们坚信:朝着“转型”方向,通过并购重组达到“升级换代”和“高质量发展”,将会促使未来的并购交易市场快速而又健康地发展,前几年内境外并购市场所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苗头和新现象,也一定会在国内并购市场中频频闪现,出现相同的需求和并购机遇,引导着国内并购市场在向数字化资产、防止气候变暖的环保和新能源行业以及供应链上游企业间的并购等方向倾斜。

    预祝未来的并购市场转型升级、注重质量和追求效率,为国内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进步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2021年度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结果发布,尉立东会长致辞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近150家机构会员和4000余名个人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区块链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19 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