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开放
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年来,党中央先后设立了上海、广东、辽宁、海南、山东、北京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党中央赋予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重大使命。新征程上,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必将在更大力度改革开放中不断释放新动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今年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6月,国务院印发文件,推动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我国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上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主动开展试点,这有利于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9月,《上海市落实〈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实施方案》发布。方案就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申请开展中资金融机构已开展的新金融业务,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内注册的企业、工作或生活的个人购买跨境保险等情形,推出一系列新的金融开放举措。这是我国不断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的缩影。
金融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内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外资准入门槛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则、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外资企业逐步适应国内制度、规范和市场环境。同时,我国金融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吸引力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者对我国金融业发展信心也在不断增强。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余条开放措施,外资准入条件持续放宽,国内市场规则、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
目前,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在普惠金融也走到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金融市场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机构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有利于丰富金融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供给,提升中国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优质国际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布局、拓展业务,也有助于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国内市场,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6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出席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2023)作主旨演讲。李云泽表示,始终坚持金融对外开放不动摇。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养老健康、资产管理等领域,热忱欢迎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断提升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水平。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协作,共同促进全球金融稳定。
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包括:摩根大通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瑞银证券、三菱日联银行、特斯拉、巴斯夫、托克、施耐德等。潘功胜表示,“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央行一直在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座谈会上潘功胜强调,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政策安排,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通过与外资金融机构和外企座谈,听取外资外企的意见建议,展现了我国坚定扩大金融业和市场双向高水平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决心,有助于提振外资投资中国的信心。中国经济体量巨大、结构日益优化,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具备坚实基础,投资价值突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吸引海外投资者关注、持有和增配中国金融类资产,有效帮助海外投资者更好分散投资风险,享受中国发展红利。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向国际社会发出了鲜明的开放信号,也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显著增强了全球市场信心。
也要看到,风险是金融的天然属性。一段时间以来,全球金融形势出现明显变化,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发达国家出现金融机构挤兑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影响。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在推动金融开放的同时,要维护好金融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提升风险防控和化解能力,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开放水平相匹配。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数据显示,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了约50%,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是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现在是第三,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位列全球第5位主要储备货币。中国资本市场在双向开放中不断成长壮大,大门越开越宽。
如果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开放则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之下,以金融行业为切口,共同探索后疫情时代吸引和服务境外投资者更加深入地参与日益蓬勃壮大的国内金融市场,更好共享发展红利,共同推动世界金融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中国金融业也将迈入更加开放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整理自经济日报、新华网、证券日报等

全联并购公会是2004年经全国工商联批准成立、2012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行业协会。总部位于北京,行政主管单位为全国工商联。
作为全国工商联直属的唯一金融属性行业商会,全联并购公会现拥有230余家理事会员和4000余名联系会员,建立了法律、基金、标准、国际、并购维权、数字经济以及信用管理、金融文化、金融科技、中小企业投融资等 20个委员会,为规范并购行业发展、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话:010-65171198
网址:www.ma-china.com
邮箱:cmaa@mergers-china.com
